近日,社會上有關全民閱讀的話題又多了起來。不少人感嘆工作緊張沒時間讀書,有的感嘆只能停留于碎片化的淺閱讀。在這樣一個快節(jié)奏時代,多讀書、讀好書,特別是珍惜時間精深閱讀,無疑是增長知識、充實內(nèi)心的重要途徑。
近年來,我國國民的圖書閱讀率略有上升,但人均閱讀量仍然不高。有關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14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(zhì)圖書閱讀量為4.56本,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%,較上一年上升0.2個百分點;數(shù)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為58.1%,較上一年上升8個百分點。
相比很多年前圖書匱乏,現(xiàn)代人不會再有“無書可讀”的苦惱,倒更增“有書無心”的無奈。面對海量信息和汗牛充棟的知識資源,保留精深閱讀的良好習慣,追求精深閱讀的那份寧靜和投入,顯得何其可貴。
青燈如豆下的手不釋卷,是許多人記憶中的珍藏和追求。如今,社會節(jié)奏加快,媒介形態(tài)日益豐富,資訊獲取更加便捷,拿著手機或其他電子閱讀器進行“快餐式”“碎片化”閱讀,已成很多人的習慣,這自然也是不錯的,但相較于沉下心來精深閱讀,淺閱讀容易走馬觀花、淺嘗輒止。
閱讀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獲取信息,更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,所以讀什么、怎么讀會直接影響到閱讀的收獲和成效。梁啟超讀書就重視深閱讀,他讀書常按照“鳥瞰”“解剖”“會通”讀三遍;馮友蘭則把“精其選”“解其言”“知其意”和“明其理”奉為讀書經(jīng)驗,對一本書反復閱讀。
只有通過深閱讀,我們才能穿越時空,更多地體悟文字真諦和書中三昧,熏染古人的才情和智慧,讓古老的中國文化薪火相傳,歷久彌新。
董建國 潘強
免責聲明:本網(wǎng)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所轉(zhuǎn)載內(nèi)容之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。